“每个债券投资者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债券投资研究框架。”这是很多债券投资经理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确实如此,市面上流行的债券投资研究框架有好几种,随便选取一种作为自己的投资指南,是很不靠谱的一件事。原因有二:其一,投资研究框架其实是投资者经过不断的市场实践,得出的一个经验性理论总结,并根据理论总结不断去市场验证,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投研框架的过程;直接拿来别人的投研框架生搬硬套,效果并不好。其二,即使是同样的投研框架,每个人对同一条数据或消息的解读却不同;如同非洲人不穿鞋,有的销售很沮丧(发现没有市场)而有的销售却很兴奋(市场前景广阔),从而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债券的投研框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其中有价值的思考方式,并结合市场实践,不断锤炼出自己独特的投研框架体系。
个人觉得,投研框架体系部分程度上是一种玄学。一是因为每个投资大咖所形成的投研框架体系其实是大咖自身多年不断的市场实践总结,那么这种投研框架体系必然受大咖自身经验主义的影响。如同盲人摸象,有的人摸到了大象腿,以为世界就是大象腿的模样;有人摸到了大象鼻子,以为世界长得就像是大象鼻子。他们各自在其擅长的领域依靠自身的局部经验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如索罗斯、西蒙斯、巴菲特等)。但是整个金融市场也许是整头大象的模样,没有一个投研框架能够完整描述其全景(也许,也没有必要)。二是因为,每一种投研框架体系的形成,都与大咖自身的实践经验密切结合,而这些是学习他的人无法复制和继承的。因此,我认为债券投研框架体系的主要价值在于参考,在于给投资者予以启发,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京剧名家梅兰芳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像我者亡!”债券投研的框架体系也大抵如此。
因此,本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所有债券投研框架体系所必需的原材料,以及主要的思路。至于与自身结合更紧密的投研体系,需要依靠投资者自身去不断发掘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