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债券交易策略也是如此,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易策略,要不然所有人都赚钱了。交易策略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东西,成功的交易策略最核心的是投资者个人的交易哲学,这种交易哲学与个人学术背景、工作经历以及交易经验息息相关。经常会出现两位愈老弥坚的投资大师,其交易策略大相径庭,却都在市场上扬名立万的现象,这是非常自然的。巴菲特和西蒙斯的投资交易策略完全不同,却殊途同归: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公认的投资大师。
交易策略就有点像老中医看病。同样一种病,温病学派和伤寒学派开出的方子迥然不同,但是有可能都把病给治了,你说奇怪不奇怪。所以成功的交易策略,一定是投资人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之后,总结其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及生活经历,形成一套可以解释整个市场,并在市场检验中行之有效的交易哲学框架。
因此本章只阐述我个人的交易策略,供大家参考。我的交易哲学主要受量子物理和概率统计影响较深,这与我的学历背景及个人兴趣相关。下面,我将我的交易策略按照数学式的“定理、推论”的方式来叙述。
定理1:市场短期的未来走势是不确定的。
关于市场,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其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不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抑或是商品市场,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
(1)短期的市场波动受大量市场变量(也许有好几百个)的影响,并呈现明显的随机性。基本面的变化、资金供给、技术性调整、情绪波动等都会对金融市场形成影响,并且在短期内,很难界定哪个变量是主导变量。可能今天这个变量是主导变量,明天变成了另外一个。犹如一片羽毛在空中飘舞,受力因素太复杂,从而形成布朗运动。
(2)市场的走向是所有投资者共同交易的结果。每个投资者根据自己的信息及分析,参与金融市场;同时,金融市场的实际走向,又会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下一步判断及动作。也就是说,市场短期的未来走势,受未来还未发生事件的影响。
一方面,金融市场的短期未来走势受大量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并且呈现明显的随机性;另一方面,其未来走势受还未发生事件的影响。因此,预测短期走势是徒劳的,无异于缘木求鱼。
推论1.1:不要预测市场,尤其是不要根据预测来做交易。
股票投资明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如果你每年花10分钟去分析宏观经济,那么你已经浪费了10分钟。”就是因为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尤其是短期的不可预测性,因此所有花在预测市场上的时间都是意义不大的。根据自己的预测来做交易,建立自己的仓位头寸,就是无源之水。也许你的预测与市场走势正好一致,但那并不代表什么,也不会提高你的投资能力。就像你抛硬币连续抛出6个正面,也丝毫不会提高你抛硬币的能力。
投资大师芒格也持类似观点。他曾经说:“对宏观因素持不可知论更加有效。假如你是一个对宏观因素持不可知论的人,那么就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分析单家公司和单个机会上吧,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推论1.2:你的判断可能是错的。
由于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你做的每个关于投资的决定,都可能是错的。在做每个决定之前,就需要承认这一点:你可能会犯错。只有你承认你可能会犯错,才能防止你不会因为某一次的判断失误导致把过去所有的业绩一把抹去。活下来最重要,活下来才有机会,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误及自己的偏见与执着,而葬送过去所有的业绩。
定理2:不要追求赢的次数,要追求赢的质量。
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单就一个个具体战役而言,项羽赢刘邦的次数非常多,多于刘邦胜项羽的次数。但是最后为什么项羽还是失败了呢?刘邦虽然败的次数多,很狼狈,但是都没对刘邦团队造成根本性的伤害,核心竞争力还在(团队阵容及凝聚力、民心等)。项羽的败仗都是大败仗,导致其元气大伤,尤其是垓下之战。因此,战争的关键不在于赢得了多少场,而是赢得关键的战役:胜的都是关键战役,而输的却不会使其元气大伤。
交易策略也是如此。对此,巴菲特有段经典的论断:“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当你的交易是对的时候,要尽可能多赢;当你的交易是错的时候,要尽可能少输(止损)。这样,虽然也许你赢的次数少,但是每次都赢的很多,而输的次数虽然多,但输的少,因而从长期看是盈利的。
其中,Pi 是第i次交易赢的概率,Pi 是第i次交易盈利规模。在提高赢的概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当你赢的时候,Vi 要足够大。
推论2.1:学会止损。
学会事先设置止损位。需要止损的原因在于,你的判断有可能是错的,不要因为一次错误的判断把你带入大坑,导致一次性亏损过多。关于止损位,一定要事先设置好,否则在投资过程中可能会临时起意,不断随意修改投资决定,导致投资纪律变差。当然,止损线的设置是因人而异因市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定量标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人进行止损,仅仅是因为浮亏让他睡不着觉,割完肉一身轻松而已。
定理3:保持宏观层面的收益的正期望值。
交易的过程是不断试探不断试错的过程。某一项具体的交易策略,肯定要尽力保证从整个宏观层面上的收益的正期望值。某一笔具体的交易的有效性,不能根据这笔交易本身来衡量,而要放在整个交易策略体系中去评价其有效性。这就如同数学中的最优解,局部最优未必全部最优。每一笔交易,一定要放在整个交易体系中去理解。
推论3.1:一笔交易的对错,不取决于自身,而取决于其在整个交易策略体系中的意义。
推论3.2:不能仅仅以结果来反推交易决策是否正确。